第 26课时《关雎》《蒹葭》《雁门太守行》
【复习重点】
1.整体把握两首重点诗词。
2.赏析四首诗名句。
【每日一默】
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无题》
【复习内容】
《关雎》《蒹葭》
整体把握
1、文学常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由孔子编辑。分风、
雅、颂三个组成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谣。《诗经》使用赋、比、兴的手法。
2、默写
3、主旨 《关雎》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
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蒹葭》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4、手法 “赋”、“比”、“兴”。
一.《〈诗经〉两首》
1.给下列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 )
(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 逑:配偶。 (2)寤寐思服 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 芼:挑选。 (4)宛在水中央 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 阻:艰险。 (6)白露未已 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3.填空
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⑵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简答
(1)《关雎》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
(2)《蒹葭》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4)《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雁门太守行》
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忧国之思、报国之志、忧民之心。
二.《雁门太守行》
1.本诗作者为 代诗人 ,字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等,与 、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唐 李贺 长吉 诗鬼 李白 李商隐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 ,歌颂了 。
一场边关战争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敌军人马众多,像乌云一样直压城头,似乎要把城头压倒。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峰里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两句诗采用了对偶和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扬了官军将士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怀。
4.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
局势的危急
5.“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6、名句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诗人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描绘: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