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分享 > 免费教学 >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中欧博弈: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打破欧盟关税高墙

发布时间:2024-06-22 23:20:04来源: 19333647334

在世界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动汽车,再度受到了阻碍。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在原先10%的征税基础上再加码,比亚迪增加17%,吉利汽车增加20%,上汽增加38%。其余包括一汽、长安、华晨宝马、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在内的13家公司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关税。而就在不久之前,美国刚刚宣布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从25%提高到100%。

关于加征关税这件事,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此前欧洲智库构荣鼎集团曾预测,欧盟即便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也不会超过19%,因为这是当前全球惩罚性关税的平均数。

结果没想到现实竟然如此疯狂,先是美国,再是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抵制已经肉眼可见。

但在笔者看来,尽管欧盟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限制中国车企,但却显然已经无法阻挡中国车企进军海外的脚步。

“难以突破的高墙”

为什么说欧盟电动车市场对我们来说是“难以突破的高墙”?

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中国新能源汽车接下来的发展路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内外兼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国内市场打败合资,在海外市场重新建立市场格局”。

要知道,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早期的中国车企在技术、制造、研发等领域跟外资车企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是国内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却在长期以来都被合资所垄断。

直到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电动汽车迎来了爆发,自主品牌才找到了机会点,开启对合资品牌的弯道超车。

在2022年初,由于疫情影响,南北大众、上汽通用等等合资车企由于缺芯潮、上游原材料断供等问题导致产销受到重大影响,自主品牌的份额也正式跨过50%。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疫情带来的“黑天鹅”,并非正常的市场反馈,直到2022年9月份,疫情得到缓解之后,自主品牌的份额却依然超越了合资,人们才意识到了一个事实,在常态市场中,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可以做到碾压合资。

在之后的2023年,自主品牌的销量占比再次超过50%,彻底抢回了合资手中的市场主导权。

再看国外市场,中国作为市场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汽车领域,向全球范围辐射已经是必然之举。

过去的几年,日本霸占着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称号,因为日本的本土市场,根本撑不起日系车的销量,丰田、本田、日产等主流日系车企的主要销量全部集中在海外,尤其是中、美、欧三大市场,但到了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由此看来,2023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不仅在国内市场实现了自主品牌的份额首次超越合资,也在海外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内外兼顾”。

那么,为什么说欧盟电动车市场对我们来说是“难以突破的高墙”呢?

这就要引申到第二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如此强大损害了谁的利益?

答案显而易见,美、欧、日系车企。

在中国本土市场,属于中国的自家地盘,我们实现自主超越合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是拼技术又拼不过,打价格战又打不动,并没有过多的办法干涉。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并且海外布局仍在不断扩大,部分海外地区的市场格局正在重新建立,尤其是本次加征关税的欧洲,2023年的汽车销量超1000万辆,已经成了大多自主品牌电动汽车的出海圣地,势必会影响欧洲本土汽车产业,这显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而美国则更加离谱,在前段时间对中国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计算机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从25%提升至100%,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电池零部件关税从7.5%提升至25%。

由此看来,这些本土汽车产业实力强劲的海外市场必然会成为“难以突破的高墙”,加征关税既可以看做是他们对本土汽车产业的保护,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面对中国汽车出海大势的无能狂怒,是一种恐惧的具象体现。

因为你强,他们只能怕你。

毕竟中国汽车产业在过去的几年内,已经凭借强大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能力走出了了“内外兼顾”的路径,而外资品牌,显然无法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赢下没有硝烟的战争。

“妥协”且“强硬”的应对之法

正因为有了这些“难以突破的高墙”,才导致中国电动车没有在美国市场展开实质性销售,日本汽车市场也难以进入,如今被视为出海圣地的欧洲市场也筑起了“高墙”,导致许多中国电动车企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要知道,中国本土汽车市场现如今已经非常“内卷”,许多车企都面临着电动车盈利困难的现状,但是又不得不卷,因此很多车企将海外市场视为发展的必经之路,甚至希望通过海外的盈利来反哺国内。

然而随着关税的增加,许多车企也宣布告别了部分海外市场的野蛮生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该何去何从?

主要有两种模式:“妥协”和“强硬”。

先看偏妥协的方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道,这些本土汽车产业实力强的市场加征关税,那我们就重新选择新的出海圣地。

在迅速扩张的海外市场中,很多出口量都是由非发达国家所贡献,在这些市场中,并没有强劲的本土汽车产业。除此之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政策,会带动部分海外地区人群的购买力,也会让他们对中国汽车、手机产生购买意愿,所以对中国电动车的进入也会更加友好。

第二种妥协的方式就是在海外建厂,在谈判后与当地达成一致,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以避开关税限制。

然而,就算投资建厂,因为其所用的原材料必然大多数来自欧洲本土,这势必会带动大量欧洲本土下游产业的发展与就业,却会让渡一部分利益,并且国际局势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当地会搞出什么离谱的操作。

至此,就引出了另一种“强硬”的模式。也就是反向增加关税,前段时间欧洲中国商会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或将对发动机排量大于2.5L的进口汽油轿车和SUV加征临时关税,其税率最高达25%,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欧美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反击。

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欧美厂商的汽车显然无法放弃这一汽车市场,所以你加我也加,看大家谁能耗过谁。

《周易·系辞上》中提到:“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妥协和强硬都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中国目前选择的方式是“妥协”且“强硬”,企业方面选择改道、投资建厂等方式慢慢发育,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国家层面则可以选择加征关税的方式,帮车企撑腰,这是最合理的方式,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的方式,能屈能伸,方为丈夫。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在出海多年的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厚的成果,而对于欧洲本土市场来说,中国电动汽车也有着绝对的优势,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设计上,都精准打击着欧洲用户的需求点,这也是欧洲市场在过去成为中国车企出海圣地的重要原因,也就是“有需求才有供给”。

并且在加征关税之后,许多出口欧盟的国产车型或将面临提价,进口中国的汽车需求的正在减弱,所以最后到底是欧洲的消费者先熬不住呢?还是不肯放弃中国市场的欧洲车企熬不住呢?

由此可见,本次中欧的博弈,实际上拼得还是谁的产品更硬,谁的血条更厚。然而对于走出“内外兼顾”路径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显然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免费教学更多>>

推动5G-A能力“变现” 叩开移动AI时代大门 5G 商用五周年,中国 5G 发展如何?2024MWC 上海给出答案 打通网络高质量供给:华为李鹏谈5G-A商业路径 比5G快10倍!中国移动启动5.5G建设,今年将覆盖300个城市 选装价接近一辆车的售价,不实用的配置大可不必买 华为汪涛: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和AI入端元年 新势力大佬亲测特斯拉智驾系统,FSD很厉害,但并非无敌 我国首次实现5G网络海上规模化连续覆盖 国内首款5G-A高频万兆测试平台发布,基于小米14 Pro手机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年底将在300个城市实现5G-A商用部署 比5G快10倍!我们为什么需要5G-A? 谷歌跨境电商加速计划重磅官宣,倾斜资源帮助平台卖家转型 谷歌YouTube希望与唱片公司联姻,合作共创AI音乐 鸿蒙系统最简单安装谷歌服务及软件的方法 OpenAI在AI模型销售收入超过微软类似业务收入 微软承认Win11最新KB5039302更新会导致虚拟机无限重启 iOS18又更新了!这次新功能有点多 iOS 18 惊喜来袭!iPhone 重磅新功能炸裂升级? iOS18 对 iPhone13、14、15 系列的影响,你知道吗?\" 华为官宣:纯血鸿蒙问世,鸿蒙系统将如何开启智慧旅游? 原生鸿蒙系统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因为直接关系每个人和国家命运 赛道Hyper | 荣耀平板即将发布:探索护眼新玩法 初来驾到便是安卓平板新标杆 一加平板Pro评测 安卓平板天花板?一加平板 Pro上手体验,平板届的全能六边形战士 华为120Hz高刷千元平板,MatePad SE新品曝光 平板是买iPad还是安卓平板? 微星有经验,为暑期用户准备针对性笔记本,配RTX4060售6799元 联想昨天除了请来迪丽热巴,还掏了台高通芯片的笔记本 笔记本的寿命和台式机比差太远了 干货 释放电脑内存,让卡顿、死机、运行慢统统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