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可以改变很多事物,1991年索尼发布MDR-7506监听耳机时,或许还想不到这个产品线的后续更新跨度会这么长。虽然后续的时间里,MDR系列的耳机一直在更新,但是针对专业监听市场的MDR系列产品却一直都是凤毛麟角。以至于MDR-7506足足销售了33年,被誉为最经典的监听耳机之一。
直到最近两年,MDR-MV1和MDR-M1才先后面世,其中MDR-MV1在2023年上市,这款采用开放式结构的耳机是索尼第一款专业开放式监听耳机。紧接着在下半年又推出了MDR-M1,采用与MV1相同的扬声器单元,但是却变回了封闭式设计。
图源:雷科技
作为这篇文章的主角,MDR-M1的价格更加亲民,中国官方定价为1699元,比MDR-MV1便宜1000元。若是按现在的汇率计算,与当年的MDR-7506美元售价也更加接近(当然如果按购买力来算的话,售价远低于当年)。
今天,雷科技和大家聊一聊这副耳机的体验(自购非送测,纯个人主观听感评测)。
经典蓝标加持,佩戴体验好到没朋友
MDR-M1的包装非常简单,而且很轻,初入手时我甚至以为发错货了,寄了一副入耳式耳机给我。老实说,单看包装真看不出是一款售价1699元的耳机,耳机和内部空间均采用一种可再生材料包裹和填充,除了说明书、两条连接线外就没有别的配件了。
作为包装盒里最重的物体,MDR-M1的重量也只有214克(官方数据为217克),与一些小尺寸的头戴式耳机相近,上一次看到类似的重量还是在一款全塑料材质的游戏耳机上,而MDR-M1却使用了不少的金属材料,可见索尼为了减重确实花了很多功夫。
图源:雷科技
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会过多地关注耳机重量,但是专业监听耳机却不同,因为录音师有时候会连续使用耳机六七个小时,所以每一克的减重,都是对录音师的尊重。而且耳机不仅仅要轻,还要有足够的舒适度,并且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保持耳机的音质表现满足苛刻的专业需求。
正是因为各种严苛的要求,只有少数音频大厂会涉及专业级监听耳机市场,而产品的更新周期更是以10年为单位计算,因为想打造一款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且明显优于前代的产品实在是太难了。
MDR-M1在佩戴上无疑是满分的,甚至可以说是我目前佩戴过的最舒适的头戴式耳机,214克的重量配合柔软的低回弹泡沫头梁及耳罩,对头顶和脸部几乎没有明显的压感,随时都可以轻松戴个两三小时而不会感到不适。
图源:雷科技
作为对比,不管是以前在办公室常用的漫步者STAX S3还是天龙D7200,我一般戴个一小时就要摘下来休息一会。当然,从听力健康的角度来说,还是应该保持每小时摘下耳机休息一下的习惯,一天里的耳机使用时间也不宜过长,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吹爆MDR-M1的佩戴体验。
MDR-M1的佩戴体验其实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33年前的MDR-7506也同样以出色的佩戴体验而著称,至少在佩戴体验上索尼的耳机从不让我失望。
不过,除了佩戴舒适外,MDR-M1的外观就没有什么别的亮点了,作为一款面向专业市场的产品,其外观设计足以称得上「简陋」,索尼专业监听产品线的「Professional」蓝色标签是整个耳机里唯一算得上装饰的东西(甚至是个贴纸),纯黑的配色加上索尼logo和产品型号,就是这副耳机的全部。
图源:雷科技
这并不是一副打算在外观上取悦用户的耳机,索尼显然更关注它的内在,那么MDR-M1的声音,又能否让我满意呢?
不太「监听」的监听耳机
监听耳机,是指专为录音师等音乐工作者设计的耳机,追求对音乐原声的极致还原,可以说是最契合「HiFi」理念的产品之一。为了让声音不加修饰的播放出来,监听耳机很少会进行额外的调音,会尽量让耳机靠近标准曲线,确保录音师在聆听音乐时不会因为耳机的因素导致误判。
比如MDR-7506的声音就偏向中性,索尼经典的低频调音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还有拜亚的DT系列,声音也是宛如未加修饰的白开水。所以我对MDR-M1的声音预期,其实就是加强版的MDR-7506,在声场、解析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三频转换更顺滑、低频和高频有着更好的下潜和延伸等,加上官方标注的5Hz—80000Hz频响范围(一般的耳机多为5—40000Hz),更是让我对其高频表现有所期待。